医事传奇(2)

2014-11-30  3300  来源:本站 

姚僧垣用大黄愈两帝
姚僧垣是南北朝时期梁代名医,曾在宫中任太医令。他医术高超,精于药性,尤其他熟识大黄之功过而治愈两任皇帝之事,成了千古佳话。
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梁武帝萧衍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臣竞相献方,皇帝却听信一御医诊断,欲服大黄以泻热。姚诊察后,却断然否定,认为“至尊年事已高,脏腑皆虚,虽有积热,亦不可轻用峻泻之药,恐伤正气”。武帝自恃也略懂医理,颇不为然。姚力谏曰:“皇上岂不闻当朝名医陶弘景之言,‘大黄,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依臣之见,至尊之疾,只宜缓图,万不可轻投峻下之剂。”武帝闻之不悦,诏令退下。没想当夜,姚就被急召入宫救驾。原来,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仅未退,反致昏瞀,心悸气短。姚即用温和之法,取平补之药,敛苦寒所伤之阳气,连进数剂,果使皇上热退神爽,渐趋安康。
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梁元帝萧绎继位。一次,元帝腹中痞满,胀痛不已,不思饮食,于是召众医商议治疗之方。众医皆以先帝服大黄致病重为诫,认为皇上至尊至贵,不可轻率,宜用平和之剂,使脏腑渐得宣通。姚诊后云:“脉洪大而坚实,应指有力,加之膳食不进,胃脘痛满,此腹中宿食积滞不化所致,非用大黄荡涤攻下,推陈致新不可。”于是力排众议用大黄。元帝听从了姚僧垣之言,服药后果然宿食大下,痞满胀痛之疾随之消失。
大黄乃大名鼎鼎的攻下药,其性苦寒,集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活血化瘀、止血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尤以药性峻猛,荡涤胃肠积滞而著称,譬如国家能平定祸乱、安内攘外的一员虎将,故有“将军”之名号。临床上,大黄应用广泛,除胃肠积滞、大便秘结外,还可治疗出血、痢疾、疮疡、烧烫伤、跌打损伤、黄疸、淋证及妇女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等属实、属热(毒)、属瘀之类病证。但因其药力峻猛,对虚证、年老体弱者及孕期、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应慎用或忌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尚学瑞 河南辉县中医院
左思题诗赞王不留行
□湖北胡献国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相传,左思的妻子因产后乳汁不下,孩子饿得哇哇叫,一日,左思正欲外出寻求催乳良方,忽然听到山外传来歌声:“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后乳长流……”
左思急忙循声追去,歌者原来是位民间医生,他告诉左思,这两味中药是他家的祖传秘方,凡产妇无乳,服之非常灵验。左思带上医生所配的药粉,赶回家中,用甜酒给妻子冲服,果然,左思妻药下3服,乳汁满溢。左思感慨万分,便吟诗咏药,使灵验的药方广为流传。他在诗中写道:“产后乳少听我言,山甲留行不用煎。研细为末甜酒服,畅通乳道如井泉。”后来,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便将其收载进去。
王不留,又名王不留行、留行子,性味苦、平,有通经下乳、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之功,适用于乳汁不通、血滞经闭、癓瘕积聚、痈肿初起、脓成末溃等症。本品与炮山甲同用,可增强其通乳之力,若产后气血两虚而致乳汁稀少者,可配伍黄芪、当归等同用。
大众卫生报
老佛爷的香发散
“清宫医案”中收载了一首专为慈禧太后而设的美发干洗方,名“香发散”。该方由玫瑰花、零陵香、檀香、公丁香、大黄、丹皮、细辛、白芷、辛夷、苏合油等组成。其制法和用法是:先将诸药细末,用苏合香油拌合,晾干,再研细面,备用。使用时将药粉掺匀于发上,后用密梳篦去。特点是:发有油腻,不用水洗,将药掺上一篦即净,久用还会使发落重生,至老不白。
慈禧太后在晚年很喜欢这种干洗“香发散”,其原因有这样两种传说:
其一,此方创制于光绪31年,尽管老佛爷已年逾七十,对爱发护发的兴趣丝毫不减,但无奈她晚年体弱多病,常患感冒,又累复发偏头痛。洗头本是一件小事,但从洗头到晒发总要花费不少时间,体弱多病的慈禧总觉得是件麻烦事,不愿轻意洗头。然久不洗头易生腻垢,会发出汗臭气,觉得瘙痒。于是御医们为免除太后用水洗的麻烦,就特意为她研制了这种干洗方,取名“香发散”。名称好听,效果也好,用时只将药粉撒于头上,用篦子梳理,就能取得洁发去腻、香发止痒的作用,解决了慈禧晚年不愿经常洗头的“心病”。
其二,慈禧贵为至尊,好保养且又重仪表,即使一根头发都视为珍贵,最忌脱发。据野史载,太监李莲英谨慎伺候太后多年,但一次为太后洗头,不知是用力稍重,还是老年自然脱发,太后见水盆中掉落了数十根头发,一怒之下,太后打翻了铜盆,还严令将李重杖数十,以解脱发之恨。后来,李莲英为太后洗头,总是心惊肉跳,万分小心。不过,李毕竟是聪明之人,他买通了御医李德裕,李德裕又会同诸太医,遍查方书,搜索枯肠,最后终于制成了这种免洗干梳的“香发散”,经老佛爷试用,除腻止痒效果明显,于是也颇受太后的喜爱。
香发散作为护发美发用,不仅用法奇特、少见,而且从药物配伍看,确也合理精当。方中零陵香、檀香、丁香、白芷、玫瑰花、细辛、苏合油及辛夷均为芳香之品,具有开窍通络、辟秽除臭、温养毛发作用。药理研究表明:芳香药富含挥发油,有刺激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头皮血液循环、促进毛发再生的效果。而白芷、细辛、辛夷还兼具祛风止痛、燥湿止痒之功效。丹皮、大黄能清热活血,又能加强全方抑菌杀菌的作用。诸药配合,可共奏洁发止痒、香发护发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蒲昭和副研究员 成都中医药大学

五四名人求治中医 胡适多次请中医看病
胡适有病曾被陆仲安治愈,虽然协和医院后来把糖尿病的诊断否定了。但是,陆仲安治好了当时西医没有办法治的病,却是众所周知的。胡适本人一直回避此事,不愿意直接承认。
事实上,胡适请陆仲安治病并非只此一次,据著名历史学家、胡适弟子罗尔纲先生在《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中回忆:“一九三零夏秋,胡适在上海生了几次病。当时陆仲安是上海最红的医生。胡适得病,都由一位熟识的西医先诊断过了,然后打电话请陆仲安来用中药医治。陆都是赶着前来的。胡适住房小,汽车开不进来,车停在门前,保镖的白俄就拿手枪守卫。那时我屡发疟疾,也请陆仲安给我诊治。厨子、女佣感暑,胡适同样请陆仲安诊治。”
梁启超夫人有病请名医
梁启超寓居天津时,有一次夫人生病,梁启超的学生谢国桢请了萧龙友出诊,管接管送,招待食宿。经萧龙友精心医治,几天之后,梁夫人的病就好转了。临行时,学生问支付多少礼金?梁启超大笔一挥,嘱向帐房领钱:“礼金大洋贰佰元。”当年的200元大洋可不是小数目,学生笑谈:“真是总长的派头。”
中医治愈郭沫若泻肚子
1908年秋,17岁的郭沫若正在四川嘉定城读初中,当时他生了一场大病,总感到非常疲倦,头痛,拉肚子,咳嗽,时常流鼻血,没有食欲。
郭沫若的父亲在乡下是一个“土郎中”,开了一剂温和的药给他吃,毫不见效。家人只好找当地的儒医宋相臣来诊治。宋说郭沫若泻肚子是阴症,发烧流鼻血等又是外感,要先治里后治表。于是,他给郭沫若开了一剂分量很重的附片、干姜,一剂药下去,所有的黏膜都焦黑了,口舌眼鼻没有一处不是黑的,头脑发昏,只想睡觉。宋和郭父都束手无策了。
一位堂叔推荐了一位附近的赵姓医生,这位赵医生没有什么名望,看了郭沫若的病状之后,主张和宋相臣恰恰相反,说郭沫若的病是阳症,要用凉药,并开了一剂份量很重的芒硝、大黄,宋相臣不消说是反对的,郭沫若父亲也不赞同。赵医生却坚持要用他的药方,否则就要走人。他说药方虽然是泻药,但吃下后泻的次数会一天天减少。众人相持不下,病中的郭沫若却坚持要吃姓赵的药。郭沫若的母亲做主,决定把赵医生的药吃下去。出乎意料,郭沫若吃了泻药,病情并不见加重,泻的次数反而逐渐减少下来,意识也渐渐恢复过来,终于把郭沫若救了过来。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存悌 李明哲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