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37感染性休克病案

2014-12-17  1625  来源:张云鹏内科经验集 

章节 37 感染性休克病案

感染性休克病案
吴某,女,48岁,住院号17316。
1974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右上腹疼痛,黄疸日深一周,烦躁不安1日。
病史:l周来右上腹疼痛伴有发热,黄疸日深,1日来神志不清,烦躁。不安,时有谵语,扬手掷足,呼吸急促,腹胀满,大便4日未通,小便黄赤,中西医共同抢救。
舌诊:舌质红,苔焦黄而褐。
脉象:伏。
检查:巩膜黄染,四肢不温,右上腹肌紧,胆囊压痛明显,约有拳头大小,边界不清,体温38。c,心率100次/分,血压。74/40mmHg,有时下降为零。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21.1×10。/L,中性粒细胞97%,淋巴细胞3%,黄疸指数50单位,凡登白氏反应直接双相反应。
西医诊断:感染性休克。
中医诊断:黄疸;热厥。
辨证分析:肝胆热毒,腑气闭塞,热深厥深,邪人营血,上扰清窍。
治疗原则:清热攻下,凉血解毒,芳香开窍。
处方用药:生大黄30g(后下)、枳实15g、厚朴12g、元明粉24g(冲服)、金银花60g、连翘30g、茵陈60g、郁金30g、木香18g、金钱草60g、黄芩15g、赤芍9g、丹皮12g、生地30g、山栀15g、煎服。
同时,大黄60g(后下)、枳实30g、厚朴30g、元明粉30g(冲)、莱菔子30g,煎水200ml,灌肠。还用醒脑静2ml肌内注射,每日2次。
随访:药后l剂,神志转清,大便得通,呈褐色,脉伏较起,舌质仍红,苔焦黄。仍予原法,略减其量,再服2剂,血压上升且平稳,神志清楚,腹胀减轻,白细胞下降至7.8×10’/L,中性粒细胞’70%,四肢转温,热厥已除,病情好转出院。
按:厥证之义有二,一泛指突然昏倒,如《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一指四肢寒冷,如《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又可分为寒厥与热厥,寒厥治以回阳救逆,热厥当用清热攻下。《伤寒论》(330)条:“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335)条:“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这两条似有矛盾,但实不矛盾,而是指示寒厥和热厥两种不同治疗的总则。清热攻下法治热厥邪盛,是遵仲景“厥应下之”之旨。余遇热病休克者,常用此法取效。本案是将大承气汤、茵陈蒿汤、清热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化裁参用。另外口服与灌肠双管齐攻,是迅速取效的关键。"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