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采撷-------歪打正着2:偶用留求子,识的驱虫药

2015-01-19  2716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使君子人药较晚,首见于北宋973年的《开宝本草》中,距今才1000余年。据传北宋年间四川潘州(今松潘一带)有位名叫郭使君的先生,经常上山采药,有一回,他发现一种落叶的藤本状灌木,挺有趣,其花之颜色十分鲜艳,而且芳香扑鼻,每年夏秋季开花,每当黄昏来临,花朵开放,花瓣颜色初开呈白色,待第二天清晨变成粉红色,到了傍晚又变成红色,3天以后逐渐变成紫红色。这种花朵颜色几经变化的植物,引起了郭使君的注意。到了9、10月份,这种植物结果了,其果实如山栀,但棱瓣深而两头尖;亦似诃子,但体轻而内又含仁。去壳尝之,味甘淡,气芳香。一位过路的樵夫告诉他,这就是“留求子”,无多大用处。郭先生感到新奇,便摘下一些带回家潜心研究。
过了几天,郭使君见采回的留求子尚未干透,恐其发霉,便放人锅内炙炒一下,一股芳香之气溢散出来,年仅5岁的小孙子闻其香味,吵着要吃,郭先生无奈,只得捡了四五枚给小孙子尝。次日晨,小孙子竟然便出几条蛔虫,中午吃饭也比平时香。郭先生感到奇怪,于是又把昨天炒熟的留求子给小孙子吃了10多个,不料未到一个时辰,只见小孙子一个劲地打呃,还伴着呕吐,郭使君一时慌了,忙用生姜、陈皮等止呕药给小孙子止呕。后来,经认真分析,估计吃了太多缘故,于是次日又减半让小孙子吃下,当晚又解出数十条蛔虫。郭使君这一下全明白了,这是一味很理想的驱蛔虫药。从此以后,郭使君在遇到有蛔虫病的小孩,都让他们吃留求子,在几年时间里,共用去留求子100多斤。四方百姓求之者络绎不绝,病儿也十愈其九,郭使君因此也被四邻誉为“哑科名医”,留求子也被乡邻以郭使君的名字所取代,称之“使君子”。在中国民间,凡是欲给小孩驱虫,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中药使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