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2014-12-09  2952  来源:常用中药 

鹿 茸《本经》

 

来源为脊椎动物鹿科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毛茸的幼角。

花鹿茸

马鹿茸

 花鹿茸:梅花鹿茸,又称黄毛茸,呈圆柱状分枝。具一分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cm,锯口直径约3cm,离锯口约2cm处分枝,分枝长10-15cm,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的细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黄白色,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纹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马鹿茸:又称青毛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和“西马鹿茸”,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臭,味咸。 

血片/黄鹿茸片

 

鹿角胶/鹿角霜黄毛茸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切面光滑,半透明,淡黄色边缘皮层暗棕色,并有黄色茸毛存在,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血片:即用锯茸后未将茸内血液排出的鹿茸切制而成的薄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1-2mm,直径4-5cm,切面红褐色或红棕色,质坚韧,气微腥,味微咸。 鹿角霜: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略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质轻而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鹿角胶:为鹿角经水煎熬,浓缩制成的固体胶,这扁方块,长3-4cm厚约6mm。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光亮,气嫩,味微甜。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补肾阳,益精血:主治肾阳不足,症见腰膝冷痛,遗精滑泄,阳痿早泄,小便频数;或妇女下焦虚寒,冲任不固,崩漏带下,宫冷不孕。又常用于精血大亏,头晕耳鸣,失眠健忘。2,强筋骨:适于精血不足,筋骨萎软,小儿发育迟缓,骨软行迟。此外,用治阴疽疮肿,又有温补内托之功。

用量用法1-3g,研细末,1日3次分服。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或伤阴动血。热证及阴虚阳亢者忌服。

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1,鹿角:为梅花鹿和各种雄鹿已经成长骨化的角。性味咸温,归肝肾经。补肾助阳之功与鹿茸相似而药力较弱,可作鹿茸的代用品。兼能活血散瘀消肿,用于疮痈肿毒,乳痈,瘀血作痛以及腰背筋骨疼痛等证,内服外用均可。用量5-10g。外用适量。2,鹿角胶:为鹿角煎熬浓缩而成的胶状物。性味甘,咸,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益精血,止血。适用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虚劳羸瘦,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等偏于虚寒,以及阴疽。用量5-10g,烊化服。3,鹿角霜:为鹿角熬膏后所剩的残渣。功能补肾助阳,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用于肾阳不足,脾胃虚寒,呕吐食少便溏,妇女白带过多,崩漏。外用能收敛止血敛疮,用于创伤出血,疮疡多黄水或久不愈合。用量10-15g。外用适量。 

相关 梅花鹿与马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