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朱木通

2015-02-10  2907  来源:《中医临床廿五年》 

真武汤之解释及临床应用-朱木通

一 真武汤证之形成

真武汤原典出伤寒论少阴病篇。少阴病相当于今日急性热性传染病之末期,据伤寒论记载:其最末期者为厥阴病,然依据各条文所揭示的症状,则少阴与厥阴两者并没有多大出入。所以,一般注家大都主张少阴病与厥阴病同属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即就日常临床所见,凡适合真武汤─杂病除外─者,泰半以上非昏睡状态即是体力沉衰、缺乏生气。所以,指少阴病─尤其真武汤证为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应该是不争之论。

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形成,依正常病理机转则如伤寒论所记载:从阳病之太阳─阳明─少 阳,以至转入阴病之太阴─少阴─厥阴。这一按步就班、顺次传递的自然的病理机转,中医学谓之「传经」。传经以后的症状不一定形成真武汤证,因为少阴病虽是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末期,但初期尚属阴病的「表寒证」,所以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证。少阴病而形成真武汤─自然的病理机转─据伤寒论记载: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篇)

此条记述少阴病所以形成真武汤证的经过颇为简约明了。文中所谓「二三日」、「四五日」,是指经过时日深浅的略数,并非确数。

原文所谓「少阴病,二三日不已」,当作「始得之,反发热」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尚存解。「至四五日」云云则指示病邪已由表入里,而形成「腹痛‥‥」等真武汤的症候群,也就是真武汤证形成原因之一。

其次即为「直中」,体质的因素,病者平素体质虚弱、生气衰微,一罹病气─尤其是流行感冒等之急性病─即可能直接呈现少阴病征乃至直接形成真武汤证。前述的传经,相当于现代之续发性,而此处的「直中」,即为原发性。亦即「疾病素地」具备真武汤证的体质─此种体质一般都于杂病见之。

再次则为人为的病理机转─治疗过误─亦即中医学的变证。由太阳病的桂枝汤证直接变为少阴病的真武汤证,是临床医家所常常遭遇的病例─尤其急性热性病误用发汗剂。此种误汗变证,伤寒论有这样的明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中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阴病中篇)

以上,前条是明示用大青龙时应注意其是否有少阴证,以防误汗。后一条则暗示误服大青龙汤所能发生的后果。此条虽没有明示误汗后所有诱发的是真武汤证,但从原文「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等后遗症推究之,更参照上条少阴病篇,则此条末句所指者为真武汤症无疑矣。

少阴病真武汤证的形成大概如上述三种,就中以误汗,杂病除外─者最多。

虽然,少阴病真武汤证可能从误汗而续发。但误汗不一定皆续发真武汤证,这在伤寒论随处可以找到,例如: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之白虎加人参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作奔豚」之苓桂甘枣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之桂枝加附子汤证,等等都是由误汗变证而来。但此等变证,各证有各证的独特症候群,与真武汤证有判然不同的特征,临床上多加留心自不难监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