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子

2016-01-03  1404  来源:中国中药数据库 

别名
葈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苍子、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苍浪子、老苍子
汉语拼音
cang er zi
英文名
Siberian Cocklour Fruit, Fruit of Siberian Cocklebur
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苍耳工蒙古苍耳带总苞的果实。
资源分布
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及河北。
采收和储藏
9-10月果实成熟,由青转黄,叶已大部分枯萎脱攻时,选晴天,割下全株,脱粒,扬将,晒干。
药用部位
炮制方法
拣尽杂质,去刺,筛去灰屑,微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剂型
药理作用
1.降血糖:所含白色结晶性甙(C31H-48O24S2)1mg/kg,可使正常家兔血糖下降。
2.对呼吸系统作用:苍耳子100%煎剂0.3ml/只灌胃,对小鼠有镇咳作用;15ml/kg对兔无祛痰作用。酊剂注射,对蛙有呼吸兴奋作用,大剂量则为抑制作用。
3.对心血管作用:苍耳子注射液静注,对兔、犬均有短暂降压作用。
4.抗炎作用:本品所含的二萜羟酸苍术甙经大鼠角叉菜胶水肿试验表明有抗炎作用。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LD50分别为2.9,5.3和350mg/kg。
4.苍耳子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某些抑菌作用,其丙酮或乙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红色毛癣菌也有抑菌作用。
5.毒性:经分析,苍耳子油(曾加热到120℃)及其所含蛋白质(不溶于水且在提取过程中变性者)无明显毒性,而从脱脂部分制得的水浸剂毒性很大。从水浸剂中分离出一种甙类,可能是苍耳子的主要毒性成分。水浸泡后之残渣则毒性减少或无毒性。经高热处理后,如炒焦炭化,可破坏其毒性。小鼠1次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0.93g/kg,大鼠、小鼠、豚鼠及家兔对不同途径给药的中毒表现基本相同,如活动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呼吸不规则,死前呼吸极度困难,伴有阵发性惊厥。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各种动物中毒后损害的主要脏器,除程度上的差异外,基本病变相同。肝脏退行性变或坏死;肾脏曲管上皮浊肿,管腔内有蛋白管型;肺和脑充血、水肿,心脏轻度浊肿。其中肝损害最为严重,与四氯化碳损害相似,故认为种仁浸剂中毒的主要原因为肝脏坏死,继发的脑组织水肿所致的惊厥,可能为死亡的直接原因。异丙嗪对中毒的家兔及豚鼠有预防及治疗的效果。磷脂、dl-甲硫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C、维生素K3、维生素B12、苯海拉明、氨茶碱或葡萄糖亦有一定的效果。士的宁对家兔亦有一定疗效。阿托品、可拉明、氯丙嗪、巴比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则无效。也有人认为,动物中毒后发生的强烈阵发性惊厥,与苍耳子中所含的甙类物质使血糖显著的降低有关,注射大量葡萄糖,可缓解惊厥并延长寿命。苍耳子作成的酊剂能增强蛙的呼吸运动,大量即抑制呼吸。
药物配伍
1.配辛夷,具较强之疏散风寒,宣通鼻窍的作用,为治鼻病的常用药对。 2.配白蒺藜,止痒效力更强,可用治皮肤风疹瘙痒,湿疮,疥癣等。内服外洗皆可。 3.配威灵仙,一偏于走表散风湿兼止痛,一偏于通络性急善走,二者相配则散风除湿力增,可治风湿痹痛或局部皮肤麻木。 4.配葶苈子,一寒一温,一偏走里,一偏行表,相使配伍,泻肺祛痰,发汗散风力增,可用于外感寒湿,痰饮壅肺,水肿胀满等症。
药性
味苦;甘;辛;性温;小毒
归经
归肺;肝经
功效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痒
主治
鼻渊;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湿疹;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用药禁忌
1.血虚之头痛、痹痛忌服。 2.《唐本草》:忌猪肉、马肉、米泔。 3.《本草从新》:散气耗血,虚人勿服。
不良反应及治疗
我国北方某些地区,偶有误食苍耳子或苍耳子芽而引起中毒者。服苍耳子有生吃的,有炒熟或煮熟的,也有水煮后喝汤的。服食量最少的仅5-6粒(儿童),多的达3000g;服苍耳子芽50-2000g不等。中毒反应轻重不一。一般有头晕、头痛、懒动、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发热、颜面潮红、结膜充血。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或终日昏沉嗜睡,进而昏迷、抽搐,心动过缓,血压升高,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出血,尿常规改变或少尿,眼睑浮肿等。乃因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肝脏、肾脏损害所致。中毒者如能及时而有效的进行救治,大多能迅速恢复。少数中毒严重或抢救不及时者,可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而致肝昏迷,以及肾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出处
《中华本草》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