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二十、半身不遂

2015-02-11  1679  来源:《疑难病治验》 

内科二十、半身不遂

患者张××,女,70岁,山东省成武县九女乡人,1974年日月30日初诊。

【主诉】左半身瘫痪一月。

【病史】一月前的一个半夜,醒来不能翻身,此后左半身不会动转。口眼略有歪斜,笑时才显,语言不利。随即护送至县某医院就诊。

【治疗经过】经检查、化验,确诊为脑血栓形成。经输液及注射药物(不明)一月多,效不明显。自动要求出院,回家治疗。

【现在症状及治疗】体质瘦弱,面带愁容,饮食尚可,大便干燥,小便正常。唯左半身上下肢不能自主活动。口限歪斜不明显,语言尚利,脉象沉细而微,舌稍斜而微颤,苔薄白。此为中风半身不遂,以补阳还五汤治之。

黄芪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地龙12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水煎两次服,每日一剂。连服八剂后,自感稍轻,继续服八剂,上下肢已能自主运动,但动作无力。继服上方,逐步好转,共服三十剂,恢复了肢体的正常活动。

【分析】中风是祖国医学的病名,以,“风为百病之长”和“风性善行而数变”为依据,賁共病发突然。“中”字比喻如矢发机,投之必中。张仲景以外风立论,大法是"填窍媳风”,出风引汤之类以治之。后世刘河间则举五志过极势火而卒中,皆因热甚,故主乎火,用防风通圣散之类,亦有引火归源的地黄饮子之类。李东垣以元气不足而邪凑之,令人卒倒如风状,故主乎气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朱丹溪认,为以东南气温多湿,有病风者,非风也,由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主乎湿,以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竹沥、姜汁类治之。虞天民谓:“古人论中风,言其证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所以张景岳有“非风论”,王清任立有“半身不遂论”。《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空虚之处,即受邪之所。本证是左半身不遂,口眼稍歪斜,脉象沉细而微,年老血虚无疑。血虚则无以充灌皮肤,而络脉空虚,无力抗御外邪,贼邪不泻,由是或左或右随其空虚而留着。受邪之处,筋脉不用而缓,无邪之处,正气独治而急;缓者为急所引,则口目为僻,而肢体不遂。左不遂者,病即在右,右不遂者,病郧在左。陈修园主张:“偏左宜六君子扬,盖左半虽以血为主,非气以统之,则不能流也。根据此理论而借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于理木背。王氏以大量黄芪为主药,配以归芍芎及桃红,此方实乃当归补血汤配合四物汤去生地加地龙,再加桃、红而成。本证血虚络脉空,大量黄芪而少佐当归,是在大补元气的基础上又兼补血活血。血随气行,气愈旺而血愈生,气血充盛、亦符合填窍熄风之理。四物加桃红能在补血之啦兼活血化瘀。又恐化乏不及而有余迹,妨碍监液流动,再行阻塞,而配以此龙通行经络(实为扩张血管,使血液畅通无阻,血栓犹如被次河急流水之磨化而消失)。气血畅通,虚者得补,瘀者得化,全身筋脉得养,使废而不用的病侧,得到恢复。一年后随访,身体健康,行动自如。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