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2015-02-11  1906  来源:《经方传真》 

第四章白虎汤类方:二、白虎加人参汤方
【方剂组成】知母18克石膏60~1D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参9克
【用法】煎服法同原方。
【方解】热伤津液,若白虎汤证,津液耗损较甚,以至渴欲饮水者,因加人参安中以滋液。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服桂枝汤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则病必不除。由于大量亡失体液,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热盛津虚之应,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8条: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脉经》、《千金方》均于伤寒后无“病”字,可从。伤寒法当发汗,误施吐下,津液大伤,邪变内陷,因致热结于里。但时时恶风,则外邪还不了了,故谓为表里俱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为津虚热盛之候。欲饮水数升,更见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无大热,指身热不大,并非无热之谓。口燥渴、心烦为热盛伤津之征。里热甚者,则背反微恶寒,宜白虎加人参汤
按:热实于里,势必迫于外,而身蒸蒸发潮热,为可下证候。无大热谓身热虽然而未至潮热之大,故宜石膏之配剂以清热,而不宜承气辈以攻实也。又热盛于里者,亦常有恶风寒的自觉证,若上条的时时恶风和本条的背微恶寒均属之。
《伤寒论》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伤寒脉浮、发热无汗,若表不解者,为麻黄汤证,当然不可与白虎汤,尤其加人参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饮水,并确知其无表证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由本条的说明,可见以上二条的时恶风和背微恶寒均非表不解的征候甚明。
《伤寒论》第222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u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解:此亦表里俱热的三阳合病。脉浮紧属太阳;咽燥口苦属少阳;腹满而喘以下概属阳明。由于阳明的征候独显,因以阳明病冒之。不过身重为有湿郁、里虽热而未实,乃白虎汤证,而不可汗下,若误发其汗,重亡津液,则胃中干、大便硬,其人必躁烦心乱而谵语。若烧针使汗更属逆治,因火助热,其人必惊惧烦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实,必因误下而空虚,则客热邪气乘其虚上动于膈。若心中懊侬,舌上苔者,为虚热上犯之证,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下之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则热仍盛而津已虚,故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下之后,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热不除之证,故宜猪苓汤主之。
按:此与白虎汤条的三阳合病,均属表里俱热的温病,只宜白虎汤辈以清热,汗下烧针俱属逆治。本条虽亦论及发汗和烧针误治后的变证,但重点在误下,因其形近阳明病的里实证,医者最易弄错,故于前二者均未出方。不过误下后的变证,亦不只限于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方证、猪苓汤方证三者而已,由于此三者均主烦热,为示其应用的鉴别法,因并出此。概言之,栀子豉汤证以烦为主,突出的反映为心中懊侬而不渴;白虎加人参汤证与猪苓汤证,虽均渴欲饮水,但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渴,由于热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猪苓汤证之渴,由于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是亦不难区别。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解:喝即中暑的病名,其状有似表热证,故以太阳中热者冒者。其实身热汗自出,纯属里热。恶寒是因热极汗大泄、腠理开的关系。热盛津伤而致口渴.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按:许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归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谓石膏治渴,这种看法不是十分恰切的,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试观白虎汤各条,无一渴证。而白虎加人参各条,无一不渴者,可见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为治津枯而渴的要药。至于石膏,功在除热,口舌干燥即其应用的主要证状。
【辨证要点】白虎汤证见口渴明显者。
【验案】刘某,女性,50岁,病历号66635,1965年7月10日初诊。因天热汗出,晚上睡着后受凉,昨天早起即感两腿酸痛、头晕身重、口渴无汗,自服A.P.C一片,1小时后大汗不止,而仍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脉滑数。证属阳明病热盛津伤,治以清热生津,与白虎加人参汤: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晒白人参9克
结果:服一剂汗止,渴减、热退,再一剂诸证已。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