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整形美容方式

2016-01-05  1237  来源: 

见一整形广告称,“上帝欠您的,我们还给您”,极言整形效果之强大。整形是现代人改变自身外貌的最直接的办法。如今整形业如此发达,外貌上的一些缺陷已经可以很容易去除了。那么古人想要由丑变美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古代也是有整形技术的。

传说我国古代第一位整容的皇后是南梁萧衍的妃子,后荣升为第二任皇后的王源之。王源之本名王夏,出生时皮肤粗黑,眼睛一大一小。王夏十岁那年,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对她母亲说,此女的眼睛一大一小可以治愈。道士给王夏吃了一种药丸,并拿出各种药物制作成一张面饼,敷在王夏的脸上。此后王夏每天服用这种药丸,并换洗脸上的药膜,渐渐长成一名美女,后入宫。

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使得整形外科手术在我国发展缓慢。但翻看古籍的记载,不可否认中国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容貌的,对容貌缺陷的填补及修饰也不乏高明的尝试。据史料记载,晋代时人们就会用鲜鸡蛋清或者以猪蹄熬成胶状物做面膜,以治疗面部瘢痕,这在《肘后备急方》中有明确记载。而北宋时期的医书《圣济总录》中记载的用玉磨面部治疗瘢痕的事例。

人工妆点酒窝、装假眼、修补唇裂等更是古人高明的整形手术。古代诗句中,常把酒窝作为女性容貌美的象征,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所谓“当面施圆靥”,就是用某种化妆品在嘴角处加两小点胭脂,仿若“酒窝”一般。义眼术是一项重要的眼部整形美容术,在我国南宋时期就已出现,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曾记载,南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巧匠”为张瞎子装假眼使“人皆不能辨其伪”,可见南宋时的义眼术已经相当高明,完全能以假乱真。

《晋书·魏咏之传》中记载“咏之生而兔缺”,后来荆州刺史殷仲堪手下有个医生,专门给人做修兔唇的手术。每次做完手术后,都告诉病人暂时只能吃稀饭,要注意少说话;唐代也有做兔唇修补的专家,名叫方干,因为唇裂修补术做得特别好,所以大家都叫他“补唇先生”。明代《疡医准绳》、清代《疡医大全》等医籍中,都有关于唇裂修补术的记载。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中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康熙二十七年间,琉球国曾派魏士哲医生来到中国福州,向福州名医黄金发学习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皇室人员作整形美容术。

至少在古籍记载之中,我国古代整形美容技术同样极为高明,可见从古至今,人们追求美的热情从未冷却。现代整形手术虽然效果明显,但是有许多整形手术风险较大,再加上整容手术远期效果难以预估,想要靠整形手术变美的人还要考虑清楚才是。

  • 关联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