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案评析四、经行吐衄案二则[评析]

2015-02-11  1610  来源:《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 

名案评析四、经行吐衄案二则[评析]

经行吐衄,中医文献多认为肝郁化热,气逆上冲,冲任气血逆乱所致。如《女科证治准绳》说:“妇人鼻衄者,由伤动血气所致也。凡血气调和则循环表里经络,涩则不散。若劳伤损动而生热,气逆流溢入鼻者,则成鼻衄也……凡鼻衄虽多因热而得此疾,亦有因怒气而得之者。”因经期血海满溢,冲脉之气较盛,火热夹冲气上逆,损伤血络,迫血妄行,则有吐衄之证。

经后血海偏虚,热随经血下泄,冲气相对不盛,上逆之证自解,则吐衄自止。故经行吐衄有明显的周期性。

例1病程较长,衄血多而经量少,舌黯尖红,烦躁不安,脉弦滑,此为气郁化热,气火上逆之重证,治法必须以养阴清热、引血下行为主,故处方始终以丹参、牛膝、黑栀子、干地黄、丹皮等为主药,以达到养阴清热和引血下行之目的,佐以疏肝行气解郁,适当选用柴胡、郁金、青皮、佛手、白芍之类,同时因其出血过多,故间用桑寄生以养血和肝。但由于患者面色黄晦,胃纳欠佳,肢体疲倦,舌苔厚腻,故亦佐以茯苓、淮山、茵陈、藿香等以健脾化湿,使脾胃调顺,月经通畅,而逆经之患可除。本例经行吐衄,鼻衄量曾达2111毫升,持续6天,需要住院输血,出血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较为罕见的。经五官科和内科会诊,已排除该科的病变,均认为属于妇科的“倒经”,诊断比较明确。后经门诊中药治疗,收到较满意的效果,且经观察1年,已无复发,月经正常,疗效稳定。婚后随访,已正常生育。

例2病程较短,衄血不多,而经量偏多,且有痛经,在肝郁气逆之中兼有瘀滞,又因肝气横逆,损伤脾气。故治法需疏肝降气,祛瘀止血,佐以健脾。方中以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和血,栀子、茜根等清肝凉血,海螵蛸、白芨等固涩止血,益母草、桃仁等化瘀滞,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用药1个周期吐衄已止,痛经大减,疗效甚佳。继而用龙、牡镇潜浮阳,牛膝、桃仁通经下行,既止上部之血,又通下部之经,以图巩固。

罗氏认为,经行吐衄血要责之于热、责之于肝。因血海为肝经所司,肝郁化火之实热,或肝阴不足,阴虚阳亢之虚热,均可在经前、经期冲气较盛之时夹冲气上逆,以致气血逆乱,阳络伤而血上逆。治法重在清肝镇潜。清肝应配合疏肝和养阴,以固本清源,镇潜旨在止上逆之血,又当辅以引血下行,条达气机,使经血以下行为顺。罗氏善用柴胡、郁金、栀子、丹皮等疏肝清热,牛膝、丹参、桃仁、益母草等活血通经并引血下行,海螵蛸、龙骨、牡蛎等镇潜止血。并强调经前清肝降逆,经后疏肝养肝调经,取效后不宜马上停药,应继续调理1~2个周期,以巩固疗效。均属经验之谈。

  • 关联搜索